菏院政字[2008]1号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优化内涵发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的文件精神,结合《菏泽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教学质量年”活动,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全面实施“质量工程”,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推进学校实现快速、和谐、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实施“质量工程”的重要意义
1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
2 、学校教学质量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谁忽视教学质量,谁就有被淘汰的危险。我校是新建地方高校,同国内一流大学相比,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教学质量意识还不够强,陈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办学资源紧张,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的需要;一些专业师资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水平不够高;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及教学管理的许多环节薄弱等。
3 、教学质量是创建合格本科院校的关键
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我们必须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质量这一关系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认真处理好规模与质量、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的关系。本科教学是我校发展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工作是创建合格本科高等院校,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关键。为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意识,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切实加强教学管理,积极推进各项教学改革与建设,全面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必须尽快实施“教学质量工程”。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质量工程”
4 、实施“质量工程”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遵循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基本规律,发扬我校“修德笃学,求是创新”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校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启迪学生智慧和思考能力,以培养思想品德优良、基础知识扎实、善于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具有创新创业意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宗旨,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突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文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 、实施“质量工程”的目标
实施“质量工程”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重在建设,务求实效的原则。突出重点,就是针对我校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建设,加强管理,全力改进。整体推进,就是在狠抓薄弱环节的同时,全面推进教学工作,提高整体办学水平。重在建设,务求实效,就是实施教学质量工程要进行扎扎实实的建设,求真务实,不走过场,不搞花架子。
经过初期建设,使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各项指标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合格标准;经过5~8年建设,使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各项指标力争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优秀标准。
三、全面实施“质量工程”,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6 、学科专业建设工程
学科专业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龙头,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由于基础和条件的限制,专业的发展还不够平衡,结构还不够合理,特色还不够鲜明,优势还不够明显,学科专业建设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加强我校的品牌专业和新专业建设,整体提高专业水平,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专业申报、建设、评估的有效机制。
优化专业结构。 “十一五”期间,我校将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拓展专业发展空间,强化优势品牌特色专业的建设;把扶持优势学科、基础学科与发展应用学科有机结合起来,优先发展重点优势学科专业,改造和提升传统学科专业,积极发展社会急需的学科专业;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学科专业;积极发展相关学科和专业,培养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优化产业结构要求的专门人才;积极推行“一专业多方向”,“大专业小方向”培养模式试点,实现新上专业与老专业拓展方向的有机结合;建立有效机制,进一步调动学校、院系两级办学的积极性,强化院系在学科建设中的责任和作用。充分做好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准备工作,形成“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重在提高”的专业发展新模式。
搞好品牌、特色专业。 进一步推动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结合我校办学定位,按照《菏泽学院关于开展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菏院政字【2006】102号)文件精神,面向行业和国民经济主战场,依托重点学科,重点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特色专业,重点扶持具有一定办学基础、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专业。
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紧紧抓住山东省“十一五”期间建设500个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建设的机会,突出重点,打造我校自己的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在我校“十一五”期间建设2~3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在全面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开展校级特色专业、品牌专业的建设和评选工作。
各单位要根据学校的总体目标明确各自的目标和定位,制定好专业建设规划,建立专业建设负责人制度。
7 、课程建设工程
精品课程建设。 课程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单元,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的核心,是专业建设的基础。通过实施“课程建设工程”,规范课程管理。建立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度,切实发挥精品课程负责人在课程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确保精品课程在教学、管理与建设中保持较高的运行水平和良好的发展态势。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和评估工作,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并投入资金扶持精品课程建设,开展优秀课程评选。
学校及各教学单位要制定科学的课程建设规划,争取经过三年的努力,使全校各专业所设置的必修课程30%达到优秀课程标准,50门左右的课程达到校级精品课程标准,争取10~15门左右的课程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标准。优先建设覆盖面广、受益学生多,以及有助于反映我校办学水平的课程。
不断扩大双语(汉语和英语)教学范围。 各教学单位要制订具体规划和措施,创造条件,积极推进双语教学。从2008年开始,每个系每年至少推出2门双语授课课程,十一五期间双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一些应用性强的专业,如生物技术、法律、经济等,三年内双语教学课程应达到所开课程的8%。同时,要严格双语授课课程的质量标准。
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积极建设学校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系统。加强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和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凡学校优秀课程都必须有高质量的课件。三年内各专业必修课使用多媒体授课应不少于课程总数的40%,课时应达到总课时的50%以上。学校要通过校园网逐步公布教师的教学大纲、教案和习题。要使一线教师基本上都得到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使他们能够提供网络教学资源,能够开展网络教学。
8 、教材建设工程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教学思想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必须加强建设和管理。鼓励高水平的教师发挥群体优势,编写有特色、高水平的教材,或参加国家、省部级规划教材的编写。
学校和各系要建立教材选用和审批制度。各系和课程建设负责人要认真把关,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尽可能选用国家重点教材和教学委员会推荐教材。要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鼓励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
9 、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工程
要创造更好的条件,形成良好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环境与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动手、创新创造和接触社会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强化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大力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适当提高实践教学在培养计划中的学分比重,进一步完善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
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进入教师的科研实验室或科研团队参加科技训练,优势学科专业每年须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大力推动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管理制度,以学生为主体,为部分确有创造发明潜质的学生创造条件,促进他们早日成长成才,争取若干个项目获得国家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支持;探索适合我校的创新性实验、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和环境的营造;努力使我校大学生在参加省级以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学生竞赛活动中进入全省前20强的行列。
大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继续探索和完善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模式,按照分类指导原则,支持各学科专业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改革和创新,促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各系都要建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验区。努力争取建设1-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做好学校理科实验班的教改工作,及时总结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经验。继续加强教学研究与改革,全体教师都要积极参加各级别的教改项目和教改活动,全面提高我校的教学研究水平。
加强公共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以及工程实践与创新教学三大平台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和管理机制,促进实验内容开放,使实验仪器设备得以共享和充分利用,实验教学队伍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建成一批具有辐射和引导作用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3-5个特色鲜明、开放共享、水平先进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争取1-2个成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0 、教学团队建设工程
认真执行《菏泽学院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实施办法》(试行),积极开展教学团队建设,通过教学工作的传、帮、带,整体提高全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开展分类指导、分层次建设,体现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构建以研究课题与教学课程相结合的教学团队;积极支持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省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优秀教师或者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基地的学科专业,建立人员搭配合理、教学效果显著、能够起到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学团队。大力支持教学团队开展教学研究、编写出版教材、进行课程建设、青年教师培养与进修等工作,对表现优异的团队成员在职称晋升、岗位津贴发放、评优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积极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实验教学与科研服务相结合。十一五期间争取建设20个校级教学团队,3~5个省级教学团队,努力争取建成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11 、教学名师培养工程
大力鼓励学术造诣深、教学水平高的名师为本科生开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大力表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重点奖励长期从事第一线教学、师德高尚、责任心强、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方法先进、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形成重视教学、鼓励教学的激励机制,广泛宣传我校现有的省级教学名师的先进事迹。十一五期间争取培养5-6个省级教学名师,20-30个校级教学名师。
12 、教学质量管理工程
要进一步完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建设,实施教学质量的全面监控与管理,开展课程评估、教学实验室评估、教学管理评估、毕业设计(论文)评估、学生质量评估等全面质量评估。课程评估采用自评、学生评议以及同行专家评估相结合的形式;每年对3-4个教学实验室进行评估;年终对教学管理进行评估;通过期中教学检查、毕业生毕业前座谈会和征求意见对学生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每年下半年组织专家对所有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抽查评估。
健全系教学组织,完善以系为办学重心的教学管理机制;继续完善以学生为本的学分制运行机制。强化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的结合,建立保障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
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与监控指标体系,做好校内教学质量监控指标体系与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衔接。
四、切实加强保障措施,确保“质量工程”的顺利实施
13 、强化责任意识,提供组织保障
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加强教学管理机构建设,从组织上构建和完善保障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学校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亲自抓教学质量,把提高教学质量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各项改革措施,资源配置优先保证教学工作的需要,使质量意识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进一步要求各级干部、各个部门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全面统筹安排各项工作。进一步健全院长、分管院长、教务处及各教学单位、教研室统一领导、分层管理的教学管理系统,明确构建和完善保障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是一项牵动学校全局的工作,教务处是主要责任单位,各系是具体实施单位,其他各部门都要做好积极配合、服务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调查研究,提出改进教学工作的思路与措施,要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忧患意识,牢固树立质量生存、质量取胜、质量发展的观念,把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常抓不懈。各系党政一把手作为系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教学质量是对各系党政一把手进行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为教学工作服务的态度和质量是对机关各部门及其负责人进行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
14 、完善管理措施,提供制度保障
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教学秩序,加强教学管理,从管理上构建和完善保障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严格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学校有关教学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和程序进行教学管理,坚持从严治教、从严治校的原则,确保各项教学管理措施的落实。进一步建立教学例会制度、印发教务通知,安排部署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管理规范高效。进一步完善毕业论文(设计)、实验教学、实验报告、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大学生创新学分和技能学分认定等管理办法,实践教学管理实现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进一步落实学分制学籍管理、学士学位授予、学生考试违规违纪处理、学生考勤请假等办法,规范学籍管理行为,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制定、修订平时作业、实验报告、实验教学质量、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和管理等评估指标体系。成立教学评估中心,进一步充实校、系两极督导与评估专家组织,为开展课程评价和专业评估做充分准备。教务处和教学督导委员会要进一步加强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抽查,特别是课程建设、教研立项、毕业论文(设计)、试卷等,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15 、加大经费投入,提供物质保障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加大经费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从条件上构建和完善保障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需要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教学条件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学校在每年的经费预算中,优先保证教学所需经费,学校收入中用于日常教学的经费应不低于25%,用于保障教学业务、教学仪器设备维修、教学差旅、体育维护等教学运行的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实验室、实践教学、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保证实验室、实践教学、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教学基本条件每年都有较大改善。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研究。
16 、分开层次推进,优化结构体系
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形成校级优秀专业、品牌专业、省级品牌特色专业三个层次的立体化品牌特色专业结构体系,形成校级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三个层次的立体化精品课程体系,形成校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两个层次的立体化名师结构体系,形成校级教改立项、省级教改立项两个层次的立体化教研教改结构体系,充分发挥“质量工程”各项成果的示范、带头作用,使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二 〇〇 八年一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