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菏泽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站!
最新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首页资讯 >> 最新动态 >> 正文

差生获诺贝尔医学奖给中国教育观带来的启示

2015年08月28日 02:45  点击:[]

2012101107:16新京报

今年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约翰·格登,其实是位励志哥”——15岁时,他求学于著名的伊顿公学。当时,格登的生物成绩倒数第一,其他科学科目也排名非常靠后,被同学讥笑为科学蠢材。一名老师这样评价他:我相信格登想成为科学家,但以他目前的学业表现,这个想法非常荒谬,他连简单的生物知识都学不会,根本不可能成为专家。

格登之所以能从倒数第一起步,到最终获得诺奖,除了与其自身的努力坚持分不开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所处的环境,并没有将其抛弃,仍旧为其实现自己的理想、发展自己的兴趣提供了空间。

少年时的格登,曾被生物学深深吸引,在学校养过上千只毛毛虫,并看着它们变成飞蛾,此举引起了老师的强烈反感。你看,虽然老师断定他根本不可能成为专家,对他的作为强烈反感,但他还是在学校里养了毛毛虫,还成功地看着它们变为飞蛾。老师认为学生不具备成功的潜能是一回事,是否允许学生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是另一回事。如果用单一成才目标灌输的中式教育体系来观察,格登的经历简直是段传奇

格登的传奇还没结束,在求学路上艰辛前行的他后来终于考入牛津大学。他最初读的是古典文学,后又转向动物学,正式开始了科研生涯。如果他处在我国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学籍管理制度下,如此轻松换专业也是无法想象的。可以说,差生格登的获奖,不折不扣地颠覆了中国教育界的认知。

每年诺奖颁发,我国社会都会产生诺奖焦虑,寻思什么时候我国科学家获得诺奖。其实,与其羡慕嫉妒恨,还不如反思我国当前的教育环境和学术环境,何时我国能有像格登求学时的教育环境,不用单一的标准评价、选拔学生,不扼杀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的空间,我国科学家批量得诺奖的时代也就不远了。

关闭

Copyright 版权所有:菏泽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设计制作: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康